1.通“弊”、“”,弊病;害处。
《周易·井》:“甕敝漏。”《诗经·郑风·缁衣》:“敝予又改为兮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敝,本作‘弊’。”又《齐风·敝笱》序同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冠而敝之。”《尹文子·大道(下)》:“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,而惟曰智能之同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嗟乎!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!”宋曾鞏《乞登对状》:“陛下假之以玉色,奖之以德音,访之以治天下之道,而及於当世之事,其敝安在?”明 保士晋《工部廠库须知》一《议册库》:“署中向无册库,案卷漫失,且诸胥有所不便,辄恣意窃毁之,稽覈无从,敝窦百出。”
2.通“幣”。
《国语·鲁语(上)》:“不腆先君之幣器。”宋宋庠本“幣”作“敝”。《战国策·韩策(一)》:“多其车,重其幣。”汉帛书本“幣”作“敝”。又《赵策(三)》:“启关通敝。”马王堆汉墓帛书《春秋事语(八)》:“夫晋之使者,敝重而辞庳(卑)。”
3.通“斃”,顿仆。
《左传》僖公十年:“敝於韩。”按: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引作“”,云:“顿仆也。或作‘斃’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死伪》作“斃”。《国语·晋语(三)》:“祸唯无斃”。《旧音》:“‘斃’或为‘敝’”。
4.通“蔽”,遮挡;蔽塞;隐蔽;遮盖,遮蔽;蒙蔽。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履部》:“敝,叚(假)借为‘蔽’。”
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上临山林,主自执宰敝膝,道入登就坐。”唐颜师古注:“‘敝’与‘蔽’同。”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:“因(咽)敝,饮药将(浆)。”又《经法·道法》:“臣肃敬,不敢敝其主。”《隋书·李密传》:“宾知化及粮且尽,因伪与和,以敝其众。”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