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通“嗷”,嗷叫;声音嘈杂,喧闹。
《诗经·周颂·丝衣》:“旨酒思柔,不吴不嗷,胡考之休。”毛传:“吴,也。”敖,通“嗷”,意与“吴”近。(一说“敖”通“傲”,骄。)《荀子·强国》:“无爱人之心,无利人之事,而日为乱人之道,百姓讙敖,则从而执缚之,刑灼之,不和人心。如是,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,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。”注:“敖,亦读为‘嗷’。敖,喧噪也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常林传》“文帝践阼,迁少府”南朝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“林夜挝吏,不胜痛,叫呼敖敖徹曙。”《聊斋志异·西湖主》:“忽而笙管敖曹(嘈)。”又《彭海秋》:“舟落水中,但闻强管敖曹(嘈),鸣声喤聒。”又《金和尚》:“鼓钲锽聒,笙管敖曹,是谓‘和唱’。”
2.通“廒”,仓廒。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,臨江河不为之多饮,期满腹而已。”《新唐书·李密传》:“公虽受命,然赖人之天口固国本。而弃取不节,敖庾之藏,有时而中,粟竭人散,胡仰而成功?”宋袁文《甕牖闲评》卷六:“敖,乃地名,秦时以敖地为仓故尔,今所以竟谓仓为敖,盖循习之误。”
3.通“熬”,煎熬;喻指忧虑、痛苦。按:《说文》:“熬,乾煎也。”
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天下敖然若烧若焦。”唐杨倞注:“‘敖’读为‘熬’。”《战国策·魏策(二)》:“齐桓公夜半不嗛,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上。”宋鲍彪本改“敖”作“熬”,元吴师道《补注》:“‘敖’‘熬’古字通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今屠中而烹其肉,或以酸,或以甘,煎熬燎炙。”《乐府诗集·清商曲辞(六)·米罗》:“白头不忍死,心愁皆敖然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一百零四回:“只怕是才出炉的,热的敖炙了手。”
4.通“螫”。
《荀子·勤学》:“蟹六跪而二敖。”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蠏(蟹),有二敖,八足,旁行。”
5.通“謷”。按:《说文》:“謷,一曰哭不止,悲声謷謷。”
《荀子·强国》:“无爱人之心,不和人心,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,倾覆灭亡,可立而待也。”(讙,哗也。)
6.通“遨”,游玩,游逛,遨游。按:《说文》无“遨”,故一云“敖”、“遨”为古今字。
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:“汎彼柏舟,亦汎其流。耿耿不寐,如有隐忧。微我无酒,以敖以游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亦作‘遨’。”三国魏阮籍《阮步兵集·大人先生传》:“施无有而宅神,永太清乎敖翔。”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纪·城内·景林寺》:“(虚白头)性爱恬静,丘园於敖。”清魏源《〈圣武纪〉叙》:“无一政能中军法,则佚民玩;无一材堪充军吏,则敖民狂。”
[敖详] aoxiang
同“翱翔”。
《吴仲山碑》:“出入敖详。”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