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(一) (通假字)

    1.通“正”,公正;正直。

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我好静而民自正。”遂州《龙兴观碑》“正”作“政”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下》:“廉政而长久,其行何也?”《文选·运命论》唐李善注引“廉政”作“廉正”。《韩非子·难(三)》:“论之于任,诚之于事,课之于功,故群臣公政而无私,不隐贤,不进不肖。”政,一本作“正”(乾道本)。睡虎地秦墓竹简《为吏之道》:“将发令,索其政。”李学勤等注:“政,通‘正’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故世治则小人守政。”(《群书治要》本引“政”作“正”。)《楚辞·九叹》:“亲忠正之悃诚兮。”宋洪兴祖《考异》:“‘正’,一作‘政’。”又《补注》:“‘政’与‘正’同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谴告》:“天不告以政道,令其觉悟。”

2.通“正”,端正;纠正,改正;匡正。语有“斧政”、“呈政”、“郢政”。

《逸周书·允文》:“宽以政之,孰云不听,听言靡悔,遵养时晦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政,正也。”《左传》桓公十八年:“两政耦国。”《墨子·天志(上)》:“且夫议者政也,无从下之政上,必从上之政下。”清孙诒让间诂引清王念孙曰:“‘政’与‘正’同。下篇皆作‘正’。”《管子·法法》:“政者正也。正也者,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。”南朝梁江淹《为萧太尉便宜表》:“肃政黎心,釐一民志。”唐张九龄《敕处分十道朝集使》:“夫氓者,冥也,岂能自谋?政者,正也,当其弊。”明陈继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古棋图之法,以平上去入分四隅,为乱交难辨,徐铉政为十九字。”清秋瑾《致琴文书》:“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”

3.通“正”,正人,为长(zhang)之人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正,长也。”又:“长官也。”

《尚书·立政》:“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。”又:“继自今,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。”《左传》襄公二年:“子驷为政。”晋杜预注:“为正卿。”(按:四年:“子为正卿”。)汉贾谊《新书·大政(下)》:“官有故长,而民有所政属。”《北齐书·季式传》:“山东旧贼刘盘陀、史明曜等攻劫道路,剽剠村邑,齐、兖、青、徐四州患之,历政不能讨。季式至,皆破灭之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频婆娑罗王后宫采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因缘变》:“时则有王舍大城频婆娑罗王……常以政法治国,不邪枉诸民。”

4.通“正”,正好,恰,适。

《墨子·节葬(下)》:“上稽之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道而政逆之,下稽之桀、纣、幽、厉之事犹合节也。”清孙诒让《墨子间诂》:“‘政’、‘正’通。”北周庾信《贺平邺都表》:“政须东南一尉,立於比景之南。”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:“殷觊病困,看人政见半面。”《宋书·庾炳之传》:“今之事迹,异口同音,便是彰著,政未测得物之数耳。”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却怪青山能(恁)巧,政尔横看成岭,转面已成峰。”宋 张孝祥《中隐》诗:“小隐即居山,大隐即居廛。夫君处其中,政尔当留连。”

5.通“正”,正当;正在。

宋韩驹《夜泊宁陵》诗:“且辞杞国风微北,夜泊宁陵月政南。”元 萨都剌《寄沙郎中》诗:“有人此际犹未还,政与亡卒从守关。”明袁宏道《山居鬥鸡记》:“余政在烦恼间,有童子从东来,停足凝眸。”

6.通“正”。

南朝宋范晔《狱中与诸甥书》:“虽时有能者,大较多不免此累,政可类工巧图缋,竟无得也。”(《宋书》本传)宋曾吉甫(幾)《读吕居仁旧诗,有怀其人,作诗寄之》:“又如学仙子,辛苦终不遇,忽然毛骨换,政用口诀故。”(陈起《前贤小集拾遗》卷四引)金元好问《寄菴先生墓碑》:“私谓所亲言:此人〔胡沙虎〕口无所不能言,手无所不能为,政恐宁我负人,终成噬主之狗。”清 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三:“看似豪(毫)不喫力,政恐南北宋名家未易道得。”元白朴《水调歌头》词,“政有一朝乐,不抵反年忧。”《江西诗社宗派图录》:“书法甚二,然少波峭,政以观古人书少耳。”清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二:“描写芳春景物,极娟妍鲜翠之致,微特如画而已。政恐刺绣妙手,未必能到。”
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
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
猜你在找的通假字

《说文》:“纤,细也。”《方言》二:“纤,小也。自关而西,秦晋之郊,梁益之间,凡物小者或曰纤,缯帛之细者,谓之纤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善无微而不尝,恶无纤而不贬。” 1.通“殲” jian [例] 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其刑罪,则纤 。”纤通“歼”,刺割
《说文》:“续,连也。”《晋书·赵王伦传》:“貂不足,狗尾“续。” 通“贖” shu 〔例〕 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,虽欲改过自新,其道莫由,终不可得。”续通“赎”,用财物或行动解除刑罚。 续,邪母、屋部;赎,船母、屋部。邪
《说文》:“织,作布帛之总名也。”段注:“经与纬相成曰织。”《小尔雅·广服》:“治丝曰织,织缯也。”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耕而食,织而衣。”织,织布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士不衣织。”织,丝织品。 通“幟” zhi 〔例一〕 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织文鸟章,白旆央央
《说文》:“缨,冠系也。”段注:“冠系,可以系冠者也。以二组系于冠,卷结颐下,是谓冠。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 1.通“嬰” ying 〔例一〕 《文
《类篇》:“縸,恶絮也。齐人语。” 通“幕” mu 〔例〕 《后汉书·马融传·广成颂》: “矰碆飞流,纤罗络縸。”注:“络縸,张罗貌也,縸与幕通。”縸通“幕”。 縸,明母、铎部;幕,明母、铎部。明母双声,铎部迭韵,属双声迭韵通假。
《说文》:“绣,五采备也。”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画缋之事,……五采备而谓之绣。” 通“綃” xiao 〔例一〕 《诗·唐风·扬之水》:“素衣朱绣,从子于鹄。”绣通“绡”,缯、绮等丝织品。绣,《鲁诗》作“绡”。 〔例二〕 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绣黼丹朱中衣。”郑
《说文》:“缕,线也。”《广韵》:“缕,丝缕。”丝线、麻线皆可曰缕,引申为凡物细而长者皆称缕。《楚辞》宋玉《招魂》:“秦篝齐缕,郑緜络些。”缕,线。 通“褸” lu 〔例〕 《方言》三:“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,谓之须捷,……或谓之褴褛。故《左传》曰:‘筚路褴楼
《说文》:“缫,绎茧为丝也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下:“诸侯耕助,以供粢盛;夫人蚕缫,以为衣服。” 通“藻” zao 〔例〕 《周礼·夏官·弁师》:“五采缫,十有二就。”缫通“藻”,丝绳。郑玄注:“缫,杂文之名也,合五采丝为之绳。” 缫,心母、宵部;藻,精母、宵部。
《说文》:“纂,似组而赤。”纂,五彩的绦带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“锦绣纂组,害女红者也。” 1.通“缵” zuan 〔例一〕 《礼记·祭统》:“子孙纂之,至于今不废。”纂通“缵”,继承。 〔例二〕 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今余命女环,兹率舅氏之典,纂乃祖考,无忝乃说
《说文》:“翊,飞貌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神之徕,泛翊翊;甘露降,庆云集。” 1.通“翌” yi 〔例一〕 《汉书·王莽传》上:“公以八月载生魄庚子奉使……越若翊辛丑。”翊通“翌”,明。〔 例二〕 蔡邕《议郎胡公夫人哀赞》:“疾用欢痊,翊日斯瘳(chou)。”翊通
《说文》: “罗,以丝罟鸟也。从糸、从维。古者芒氏初作罗。”《诗·王风·兔爰》:“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”罗,罗网。 通“罹” li 〔例一〕 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罗文法者,于公所决皆不恨。”罗通“罹”,遭遇。 〔例二〕 《论衡·辨祟》:“抵触县官,罗丽刑罚
《说文》:“网,庖牺氏所结绳以田以渔也,,网或加亡。”《易·系辞》下:“作结绳而为罔罟,以佃以渔。” 1.通“惘” wang 〔例一〕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网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网通“惘”,迷惑、失意。 〔例二〕 《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