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通“仿”,相仿。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有人治道若相放,可不可,然不然。”《史记·酷吏列传·杜周》:“其治与(减)宣相放,然重迟,外宽,内深次(至)骨。”
2.通“仿(倣)”,仿效,仿照,模仿。按:《广雅·释诂(三)》:“放,效也。”
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,帝尧曰放勋。”唐孔颖达疏:“能放效上世之功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醫师》:“凡君之食恒放焉。”《史记·曆书》:“竞相放效。”又:“民神杂扰,不如放物。”汉刘向《〈战国策〉书录》:“是以转相放效,後生师之。”唐元稹《上令狐相公诗启》:“江湖间为诗者,复相放效……亦自谓元和诗体。”宋葉適《书〈龙川集〉後》:“同甫集有《春秋属辞》三卷,放今世经义破题,乃昔人《连珠》《急就》之比也,而寄意尤深远。”清王念孙《〈广雅疏证〉自叙》:“最後一卷,子引之尝习其义,亦即存其说,窃放范氏《穀梁传集解》子弟列名之例。”
3.通“昉”,开始。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利散而民察,必放之身然後行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云:“放,读为‘昉’,始也。”
4.通“访”。
《敦煌变文集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》:“可中果报(教)逢名字,放觅纵()由亦不难。”
[放 髣髴]fangfu
同“仿佛”、“彷彿”。
《汉书·礼乐志(二)》载《郊礼记》:“灵之至,庆阴阴,相放,震澹心。”唐颜师古注:“放,犹髣髴也。”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