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:“修曰:‘“黄娟”,色丝也,于字为“绝”;“幼妇”,少女地,于字为“妙”;“外孙”,子女也,于字为“好”;“齑臼”,受辛见,于字为“受辛”,所谓“绝妙好受辈”也’。”
【故事】: 东汉时,会稽上虞有一个女孩子叫曹娥。她的父亲于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于江中,连尸体也没找到。只有十四岁的曹娥在父亲死后,她沿江寻哭昼夜不停,十七日亦投江而死。元嘉元年上虞县令度尚怜其孝义,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为她立了碑。碑文是度尚请当时仅有十三岁的邯郸淳写的。著名文学家蔡邕见到这个碑文以后,非常欣赏邯郸淳的文采,便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大字:“黄娟幼妇,外孙齑臼。”后魏武帝曹操从碑下经过,主簿杨修随从。看到碑背上题的八个字后,曹操问杨修:“你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?”杨修回答说:“知道。”曹操接着说: “你先不要说出来,等我想一想。”往前走了三十里地,曹操对杨修说:“我想出来了。”于是让杨修把他的理解记下来,看看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。杨修记道:“‘黄娟’是有色的丝,在字来说是个‘绝’字; ‘幼妇’,是少女,在字来说,是‘妙’字; ‘外孙’,是女儿的儿子,是个‘好’字;‘齑臼’是受辛味的,是个‘受辛’字。这八个字所说的是‘绝妙好辞’。”曹操看了杨修所记之字,感叹地说:“我比不上你聪明,竟然相差三十里。”
【意思】: 三国·魏·杨修释曹娥碑背面题字的隐语,后指极佳的诗文。“词”亦作“辞”,文辞。
【古例】: 明·李昌琪 《剪灯余话·田洙遇薛涛联句记》:“美人且谈且笑曰:‘绝妙好词’。”《文苑英华·八六九·唐·苏颋〈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〉》:“衔悽固托,抚疾何成,愧不得绝妙好辞,披文而相质耳。”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