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源出处 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 (髯) 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胡髯号。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,其弓曰乌号。”又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
释义用法 黄帝在荆山铸鼎,鼎成,黄帝乘龙升天,有七十多人跟着一起攀龙而去。另有一些小臣不得上,便拽着龙髯,龙髯断,掉下来,黄帝的弓也被拉掉了。臣民抱着龙髯和弓号哭。那个地方便被称作鼎湖,弓被称作乌号。后以此典表现追念帝王去世; 或以“鼎湖”、“桥山”表示帝王或诸侯的葬地。
用典形式
【龙举】 明·皇甫涍:“龙举空悲剑舄藏,海南漠北俱萧瑟。”
【龙髯】 唐·李颀:“何必待龙髯,鼎成方取济。”
【号弓】 唐·李绅:“坠剑悲乔岳,号弓泣鼎湖。”
【桥山】 明·陈子龙:“桥山既升驾,京台亦以荒。”
【乘龙】 三国·曹植:“不见轩辕氏,乘龙出鼎湖。”
【攀龙】 唐·李白:“轩后上天时,攀龙遗小臣。”
【攀髯】 明·夏完淳:“烈皇乘云御六龙,攀髯控驭先文忠。”
【龙髯绝】 金·元好问:“空悲龙髯绝,永负鱼腹葬。”
【余剑舄】 清·朱彝尊:“千载六陵余剑舄,帝乡魂断不堪招。”
【抱遗弓】 清·李因笃:“谁抱遗弓攀鹤表, 赐冠空满群。”
【泣龙髯】 宋·苏辙:“何知老侍曾孙圣,欲泣龙髯吐复吞。”
【遗弓泪】 明·李攀龙:“孤臣亦有遗弓泪,不见当时折槛郎。”
【遗剑鼎】 明·李东阳:“天遗剑鼎神灵宅,地识河山表里形。”
【堕乌号】 唐·元稹:“未陪登鹤驾,已讣堕乌号。”
【鼎湖龙】 唐·白居易:“鼎湖龙 渐远,濛汜日初沉。”
【弓堕龙髯】 清·王士禛:“轩辕铸鼎此荆山,弓堕龙髯不可攀。”
【太息乌号】 清·沈用济:“太息乌号几人抱,红墙日落首重回。”
【坠地号弓】 清·钱谦益:“坠地号弓依寝庙,上陵带剑仰神灵。”
【桥山弓箭】 宋·陈师道:“初闻桥山送弓箭,宁知玉碗人间见。”
【鼎气成龙】 北周·庾信:“盐形或变虎,鼎气乍成龙。”
【鼎湖龙去】 唐·杜甫:“鼎湖龙去远,银海雁飞深。”清·杨绳武:“鼎湖龙去上升天,弓剑埋藏四百年。”
【龙胡坠下人】 清·钱谦益:“身为马角生来客,梦作龙胡坠下人。”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