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叔宝 (南北朝诗人)

陈后主陈叔宝(553—604年),字元秀,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。公元582年—589年在位,在位时大建宫室,生活奢侈,不理朝政,日夜与妃嫔、文臣游宴,制作艳词。隋军南下时,自恃长江天险,不以为然。589年(祯明三年),隋军入建康,陈叔宝被俘。后在洛阳城病死,终年52岁,追赠大将军、长城县公,谥曰炀。

轶事典故

落井下石

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宫廷时,陈叔宝带着张、孔二妃以及十来个宫人,逃出后堂景阳殿,就要往井里跳。袁宪苦苦哀求,陈后主不听。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自己的身子遮挡井口,陈后主极力相争。争了很长时间,才得以跳进井里。

不久,有隋军士兵向井里窥视,并大声喊叫,井下无人应答。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,方才听到有人求救,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,觉得非常沉重,本来以为后主体胖。等到把人拉上来,才吃惊地发现,原来一根绳索,“串”着陈后主、张丽华以及孔贵妃人。

绝无心肝

杨坚对陈叔宝极为优待,准许他以三品官员身分上朝。又常邀请他参加宴会

为政举措

荒废朝政

张丽华也确是艺貌双佳,她发长七尺,黑亮如漆,光可鉴人。并且脸若朝霞,肤如白雪,目似秋水,眉比远山,顾盼之间光彩夺目,照映左右。更难得的是, 张丽华还很聪明,能言善辩,鉴貌辨色,记忆特别好。当时百官的启奏,都由宦官蔡脱儿、李善度两人初步处理后再送进来,有时连蔡、李两人都忘记了内容,张丽华却能逐条裁答,无一遗漏。起初只执掌内事,后来开始干预外政。“耽荒为长夜之饮,嬖宠同艳妻之孽”,到了国家大事也“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”的地步。后宫家属犯法,只要向张丽华乞求,无不代为开脱。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,也只由张丽华一句话,便即疏斥。因此江东小朝廷,不知有陈叔宝,但知有张丽华。

如果觉得五四文学网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五四文学网网站推荐给好友。
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
猜你在找的南北朝诗人

( 473—494)南朝齐南兰陵人,字宣礼。齐高帝子。出继伯父萧道度。武帝永明中,为江州刺史。累迁秘书监、抚军将军。性至孝。好学,善属文。与王智深、江淹以文章相会。尝手自细书写《五
南朝宋颍川人,字道雍。官员外散骑郎。与谢惠连、何长瑜、羊璿之四人常随谢灵运以文章赏会,共为山泽之游。时人称之谓“四友”。
(394—475)南朝宋琅邪开阳人,字长玉。本名瑗。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。东晋末,从刘裕北伐,为刘裕所知,以能得人主微旨,入宋,历事六主,参掌机要。明帝泰始三年,以爰素不亲己
(?—524)南朝梁东海郯人,字敬业。徐勉次子。幼聪敏能文,起家著作佐郎,转太子舍人,掌书记。累迁晋安内史。
(?—548)南朝梁陈郡阳夏人,字言扬。谢览弟。幼好学,与览齐名,为沈约、江淹、昭明太子、任昉等赏识。起家秘书郎,累官晋陵太守、尚书右仆射。武帝太清二年,迁尚书令。适侯景攻台城,卒
(?—494)南朝齐南兰陵人,字云兴。齐武帝子。封随郡王,有文才。武帝永明中,为辅国将军。历仕侍中、中军大将军。海陵王延兴元年,萧鸾辅政,谋害诸王,子隆以才貌见惮,被杀。有文集,今
北齐陈郡人,字元明。南朝梁永嘉王萧庄时为侍中,奉使于北齐。庄败,留于北齐,为琅邪王高俨大将军咨议。以文学称于时,后主(高纬)时,待诏文林馆,迁太中大夫。
(420—477)南朝宋陈郡阳夏人。字景倩,初名悯孙。袁淑侄。少好学,初为扬州从事。宋孝武帝时,除尚书吏部郎。宋明帝泰豫元年,以尚书令与萧道成、褚渊同受明帝遗命,共辅苍梧王(后废帝
湛挺,字茂之,尝为司徒右长史,隐于无锡之惠山,筑草堂读书其中,与南平王刘铄友善,更以诗章唱酬留刻于石,定居无锡惠山。
南朝宋颍川鄢陵人,字景猷。性豪丽,服玩奢华。任御史中丞时尝奏治颜竣与王僧达共谋。出为南东海太守,卒于官。
南朝梁人。庾景休子。家饶资产。少有俊才,尝负钱数百万,父怒其无度而不为偿。后朝贤与丹游,父悦,为之偿债。为建康令,坐事流广州。武帝天监时为萧朗记室,以忠谏,被害。
南朝梁会稽馀姚人。善言《易》,官至步兵校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