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: 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三折:“司徒,你若肯与了我呵,堪可两全其美也。” 【故事】: 东汉末年,董卓操纵大权,朝政十分混乱,除掉董卓是朝野的共同心愿。司徒王允设计一个连环计:他有一个义女名叫貂蝉,十分美貌。他把除掉董卓的心思告诉貂蝉,并和她
【出处】: “《诗经·周颂·良耜》:“获之挃挃,积之栗栗。其崇如墉,其比如栉,以开百室。”南朝·宋·鲍照《咏史》:“京城十二衢,飞甍各鳞次。” 【故事】: 这是叙写丰年收获时的景象。收获了, 大家喜笑颜开, 紧张地劳动着, 多热闹啊! 收割以后,田里堆得密
【出处】: 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窃见关东困极,人民流离。愿陛下亟反宫,思与民共忧乐。” 【故事】: 汉元帝喜欢打猎。有一次,御史大夫薛广德陪同, 元帝忘乎所以,一连玩了好几天,还不想停止。薛广德心中十分焦急, 便上书皇帝,恳求元帝迅速回宫,处理朝政。上
【出处】: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至易水之上,既祖,取道,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‘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’复为羽声忼慨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” 【故事】: 战国末
【出处】: 汉·刘向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譬如隋侯之珠, 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 失之者贫。”高诱注:“隋侯, 汉东之国, 姬姓诸侯也。隋侯见大蛇伤断, 以药傅之。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, 因曰隋侯之珠,盖明月珠也。” 【故事】: 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: 东海之滨
【出处】: 宋·刘攽《贡父诗话》:“王曰:‘投我欲依僧’是古一句。客亦曰:‘急则抱佛脚’是俗谚。” 【故事】: 有一天, 王安石和几个客人闲谈, 谈东谈西又谈到佛经, 他很有些感慨地说: 我老了, 正该去和和尚作伴, 过清静日子, 并随口念了一句:“投老欲依僧
【出处】: 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不敢暴虎,不敢冯河。人知其一,莫知其它。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 【故事】: 宋代的朱熹说,这首诗叙写了这样一件事:大夫看到帝王受了邪谋的迷惑, 因而不能从善而断,好的建议不接受, 坏的主意倒反而采用了。可叹的
【出处】: 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留王传》:“和、琇、抚皆抗节不挠, 拒会凶言,临危不顾,词指正烈。” 【故事】: 公元263年,魏元帝曹奂命大将邓艾、钟会率数十万大军伐蜀,不多久蜀主刘禅投降。钟会有心叛魏,但怕邓艾牵制,便密告邓艾谋反,擒住邓艾。这时司马昭
【出处】: 汉·董仲舒《举贤良对策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’” 【故事】: 董仲舒是非议百家、独尊儒术的一个人,极力推行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主张。在政治上,他主张仁治,而不赞成法治。他认为,要以仁义施于天下。因此,他上书汉武帝,写了
【出处】: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路曰: ‘子行三军, 则谁与?’ 子曰:‘暴虎冯河, 死而无悔者, 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 好谋而成者也。’” 词由, 有一次, 孔子赞美颜渊说:“天下用我, 我就把正理实行出来, 不用呢, 就把正理藏在心头了。能这样做的, 只有我和
【出处】: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四回:“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,素日虽闻探春的名,他思众人没眼色、没胆量罢了,那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利害起来?况且又是庶出,他敢怎么着?自己又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,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,何况别人。” 【故事】:
【出处】: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四回:“多九公说:‘他以腐臭之物,如数给仆婢尽量饱食,倒也罢了;不但忍饥不能吃饱,并且三次、四次之粪,还令吃而再吃,必至闹到“出而哇之”,饭粪莫辨,这才“另起炉灶”。’” 【故事】: 唐敖、林之洋、多九公三人周游各国
【出处】: 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既不能流芳百世,不足复遗臭万载邪!” 【故事】: 东晋中期晋明帝的驸马桓温,南征北战,立了不小的战功,官做到大司马了。他的野心也就滋长起来,利用与皇室的特殊关系,专权乱政,不但对阴谋篡权的王敦表示赞赏,并且行动上也表现出
【出处】: 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烨烨震电,不宁不令。百川沸腾,山冢崒崩。高岸为谷, 深谷为陵。哀今之人, 胡憯莫惩。” 【故事】: 正是周幽王昏庸无道的时候, 出现了日食现象, 古人认为这是非常之变, 是乱亡之兆 。天变地也变, 轰轰隆隆的雷电, 使百
【出处】: 《楚辞·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,东方不可以托些!长人千仞,惟魂是索些。十日代出,流金铄石些。很皆习之,魂往必释些。归来兮,不可以托些。” 【故事】: 楚怀王作为人质死在秦国了, 流放在江南的屈原, 听到这个消息极为哀痛, 于是就采用招魂的形式, 表
【出处】: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有人诣王太尉,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,往别屋,见季胤平子。还,语人曰:‘今日之行,触目见琳琅珠玉。’” 【故事】: 有一个人到王季胤家去,遇到了许多所谓大人物,首先在客堂上看到安丰大将军、丞相坐在那里;到
【出处】: 唐·杜甫 《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》: “老夫平生好奇古, 对此兴与精灵聚。已知仙客意相亲, 更觉良工心独苦。” 【故事】: 诗人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:乾元元年的一天清晨, 玄都观的李尊师来访。诗人正在梳头, 一听说李道士, 就急忙上前迎客, 把他请进
【出处】: 《南史·胡谐之传》:“帝言次及广州贪泉,因问柏年:‘卿州复有此水不?’答曰:‘梁州唯有文川、武乡,廉泉、让水。’” 【故事】: 南朝宋代有个范柏年,他在梁州做官时,有一次因事去谒见宋明帝刘彧。在闲谈之间,谈到了广州的贪泉。明帝问范柏年:“你
【出处】: 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其日夜之所息,平旦之气,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。”朱熹注:“言人之良心,虽已放失,然其日夜之间,亦必有所生长,故平旦未与接物,其气清明之际,良心必有所发见者。” 【故事】: 孟子是主张“性本善”的,在谈到良心的时候,他先打个
【出处】: 晋·陶渊明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:“秉耒力时务,解颜劝农人。平畴交运风, 良苗亦怀新。” 【故事】: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,他往往在诗中表露对自然、农事的志趣和爱好。这首诗说:春天来了,禾苗茁壮成长。我带着笑颜对农人们说,手把着
【出处】: 《南齐书·孔稚珪传》:“门庭之内,草菜不剪,中有蛙鸣,或问之曰:‘欲为陈蕃乎?’稚珪笑曰:‘我以此当两部鼓吹,何必期效仲举?’” 【故事】: 南齐时的孔稚珪对世俗的一套, 很觉讨厌, 喜爱山水自然。他居住的房子周围, 不加修饰, 保持自然本色: 长
【出处】: 《隋书·李谔传》:“遗理存异, 寻虚逐微, 竞一韵之奇, 争一字之巧; 连篇累牍, 不出月露之形; 积案盈箱, 唯是风云之状。” 【故事】: 隋初, 文帝的治书侍御史李谔, 极力反对当时的不重视内容、空洞浮夸、不切实际的文风, 特地上书隋文帝, 请求明
【出处】: 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:“吉日兮辰良,穆将愉兮上皇。抚长剑兮玉珥,铿锵鸣兮琳琅。” 【故事】: 古代楚地一带,迷信习俗极为盛行。民众相信鬼神,隆重地进行祭祀活动。《东皇太一》描述了祭祀东皇太一的盛况。太一是一个神的名字,就是天帝;它的
【出处】: 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,杀黑龙以济冀州,积芦灰以止淫水。” 【故事】: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。在远古的时候,古人想象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。共工氏同祝融氏打仗被打败了,非常恼怒,就头触不周山,把支撑天的柱
【出处】: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 其良能也; 所不虑而知者, 其良知也。” 【故事】: 有一次孟子谈到仁义与人的天性的关系时, 这样说: 有的人并没有学过, 可是他能做, 这就是他的天性好
【出处】: 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:“有盗夜入其室,止上梁上,寔阴见,乃起自整拂,呼命子孙,正色训之曰:‘夫人不可不自勉,不善之人,未必本恶,习以性成,遂至于此,梁上君子者是矣!’盗大惊,自投于地,稽颡归罪。” 【故事】: 一天晚上,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寔的家里,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