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: 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厉王虐,国人谤王,召公告曰:‘民不堪命矣!’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以告,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” 【故事】: 周厉王是周朝的一个有名的暴君。当时,许多老百姓不堪忍受他的暴虐统治,在背后咒骂他。卿士邵公把这一情况
【出处】: 宋·释·道元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一人行棒,一人行喝。” 【故事】: 古时候,有一个叫黄檗(bo)的,是传佛的禅师。他身边有许多弟子。他接待初来的人有一套规矩,就是先不问情由地当即给对方一棒,或者大喝一声,而后提出问题,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。而且
【出处】: 《论语·阳货》:“道听而涂(途)说,德之弃也。” 【故事】: 有一次,孔子说道:“从道路上听了没有根据的话,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到处传播,这是不道德的。”尽管老夫子早就讲了这番道理,但后来还是常常出现“道听途说”的故事。例如《吕氏春秋·察
【出处】: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人问之,答曰:‘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’取之信然。” 【故事】: 晋文公时,琅邪有个叫王戎的,因平定吴国有功,被封为安丰侯。传说他小时候非常聪明。他七岁时,有一次和几个小同伴游玩,突然发现路边几棵
【出处】: 《旧唐书·元行冲传》:“当局称迷, 傍观见审。” 【故事】: 唐朝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,名元行冲。一次, 他遵照唐玄宗的旨意,给唐初魏征修订整理过的《类礼》(即《礼记》)作注释,以便行用。却遭到右丞相张说 (yue)的反对。张说认为《礼记》行用了千
【出处】: 宋·释·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二:“若是作家战将,便请单刀直入,更莫如何,若何?” 【故事】: 宋朝时,庐州(今安徽省合肥一带)有个澄心寺,寺里有个武功高强的和尚,叫旻德。有一次,旻德和尚云游到兴化(属江苏省),正巧遇到兴化的和尚进行武术比赛。
【出处】: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主上幸以先人之故, 使得奏薄伎, 出入周卫之中。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,故绝宾客之知, 亡室家之业, 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, 务一心营职,以求亲媚于主上。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。” 【故事】: 司马迁幼年刻苦攻读, 年青时曾
【出处】: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曩者辱赐书,教以慎于接物,推贤进士为务, 意气勤勤恳恳。” 【故事】: 西汉武帝时, 大将军卫青有个舍人叫任少卿。他经过卫青的推荐,被朝廷任命为益州刺史。征和二年 (公元前91年)。戾太子为了征伐江充等人, 命令当时
【出处】: 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:“挞彼殷武,奋伐荆楚。” 【故事】: 商代,自从盘庚王死了以后,国家的力量一天不如一天,百姓所受的灾难也日益深重。有一段时间里,南方楚地的人纷纷而起反叛朝廷。商朝的国君高宗很快地集中武力,调动兵马,深入到险阻的楚境,
【出处】: 《论语·雍也》: “一箪食,一瓢饮, 在陋巷, 人不堪其忧, 回也不改其乐。” 【故事】: 孔子, 传说他有学生三千,其中, 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, 而颜回又是他最得意的门生。颜回的一举一动,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。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, 教育学生,
【出处】: 《庄子·达生》:“纪渻(Sheng”子为王养斗鸡。十日而问‘鸡已乎?’曰:‘未也。方虚 (jiao)而恃气。’十日又问。曰:‘未也。犹应响景。’十曰又问。曰:‘未也。犹疾视而盛气。’十曰又问。曰:‘几矣。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,望之如木鸡矣?其德全矣。
【出处】: 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此弹丸之地,犹不予也,令秦来年复攻王,得无割其内而媾乎?” 【故事】: 战国时候,有一次,秦国进攻赵国,大破赵军于长平。秦国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池以讲和, 赵国不肯答应。这时, 担任过秦相的赵人楼缓刚从秦国回来, 赵王就请
【出处】: 《三国志·吴志·鲁肃传》:“备既定益州,权求长沙、零、桂,备不承旨。权遣吕蒙率众进取,备闻,自还公安,遣羽争三郡。肃往益阳,与羽相拒。肃邀羽相见,各驻兵马百步上,但诸将军单刀俱会。” 【故事】: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,南奔孙权,孙权把荆州暂借给
【出处】: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二回:“庶民因其淡而无味,不及米谷之香,吃者甚少。” 【故事】: 话说唐朝武则天时,有个秀才叫唐敖,考中了探花后,因徐敬业反抗武则天,唐敖受到牵连,致被革去探花,仍旧降为秀才。唐敖受了这个打击,一气之下,决心外出游山
【出处】: 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贡曰:‘有美玉于斯, 韫 (du) 而藏诸?求善贾 (价) 而沽诸?’子曰:‘沾之哉! 沽之哉! 我待贾者也。’” 【故事】: 孔子曾多次周游列国, 但都没有受到重用。为此,他曾感慨过,甚至发过牢骚,发恨不做官。其实,他的门生心里是有数
【出处】: 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:“当断不断, 反受其乱。” 【故事】: 战国时, 楚国的春申君 (姓黄名歇)担任令尹,执掌军政大权。当时有个官员叫李园, 他是楚考烈王的亲戚, 颇受楚王的重用。因为他惯于钻营, 朝廷的实权都落在李园手中。李园并不因此而满足,
【出处】: 宋·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诗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 【故事】: 杭州的西湖,是誉满天下的名胜。文人学士荟萃这里,写下了不少赞美她的文章。宋代的著名诗人苏轼,于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也畅游了西
【出处】: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 :“高子执箪食与四套脯! 国子执壶浆。” 【故事】: 春秋时期, 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兴兵作乱,同国君鲁昭公抗争。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去避难, 齐国齐景公率领高子、国子等出城迎接,表示慰问。这时, 高子提着盛了饭的竹篮和肋
【出处】: 《三国志·蜀志·姜维传》:“维妻子皆伏诛。”裴枳之注引 《世语》: “维死时见剖, 胆如斗 (升)大。” 【故事】: 三国时蜀国大将军姜维, 丞相诸葛亮曾称赞他“甚敏于军事,既有胆义, 深解兵意……心存汉室,而才兼于人。”姜维确也能征惯战,为蜀国
【出处】: 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:“大方无隅, 大器晚成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崔琰传》:“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,终必远至。” 【故事】: 三国时, 魏国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, 年少时发愤苦学, 可好久一直没有捞到什么名堂。这时, 连他妻子家的亲属都瞧不起他了
【出处】: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四回:“阖闾初闻伍员夸要离之勇, 意必魁伟非常, 及见离, 身材仅五尺余……大失所望, 心中不悦。” 【故事】: 东周周敬王五年 (公元前514年),吴国公子姬光用伍员 (即伍子胥) 的计谋, 派专诸刺死了吴王僚, 自己当了
【出处】: 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汉王数项王曰:‘……夫为人臣而弑其主,杀已降, 为政不平, 主约不信, 天下所不容, 大逆无道。” 【故事】: 刘邦和项羽合力灭秦以后,互相争霸, 相持不下。他们分别在荥阳 (今河南省内) 东北的广武涧两岸建筑城堡, 楚城在东,
【出处】: 《宋史·吕端传》:“时吕蒙正为相, 太宗欲相端, 或曰:‘端为人糊涂。,太宗曰:‘端小事糊涂, 大事不糊涂。’决意相之。” 【故事】: 宋代宋太宗在位时, 原是拜的吕蒙正为宰相的, 后来想启用吕端, 于是听取了部分臣下的意见。当时, 有部份人认为吕
【出处】: 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其言之不怍, 则为之也难。’”朱熹注:“大言不惭, 则无必为之志, 而不自度其能否矣。欲践其言, 岂不难哉!” 【故事】: 孔夫子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, 他最反对言行不一的行为。有一次, 他对学生说:“那班口出大言的人,
【出处】: 唐·韩愈《昌黎集·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》:“行且不息, 以蹈于穷饿之水火, 其既危且亟矣, 大其声而疾呼矣。” 【故事】: 韩愈, 是唐朝很有才华的著名文学家。他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,但接连三年没有得到朝廷的任用。公元795年, 他写信给当时的宰相,
【出处】: 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谓之大同异。” 【故事】: 战国时的惠施,学术非常广博,据说他的著作有五车之多。他认为万物流变不息,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永恒固定的状态,他还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,事物之间没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