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“术”,学术;技术;方术;权术;方法;策略。按: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数,术也。” 《管子·揆度》:“天下善者不然,民重则君轻,民轻则君重,此乃财(裁)馀满不足之数也。”《列子·说符》:“卫人有善数者,以决(诀)喻其子。”《荀子·正论》:“(桀纣)身死国亡……是不
通“速”,疾速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数,疾也。” 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。”汉郑玄注:“速,书或作‘数’。”又《弓人》:“则莫能以速中。”郑注:“故书‘速’或作‘数’,郑司农云:‘字作速。’”《逸周书·官人》:“就人甚数。”(《大戴礼记
通“谋”。按:“敏”、“谋”古同声通用。 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肇敏戎公。”
通“序”,次序,秩序;依次排列;序言,序文。 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纳于百揆,百揆时叙。”疏:“皆得次敘。”(按: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作“百官时序”。)又《皋陶谟》:“惇敘九族。”注:“敘,次序也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:“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。”又《宾伯》:“行
通“仇”。 《管子·中匡》:“安卿大夫之家,而後可以危救敌之国。”清王念孙《读书杂志》:“引之曰:‘救敌’与‘仇敌’同。《集韵》:‘仇,雠也,一曰匹也,或作。’《方言》:“,仇也。’……是‘仇’、‘’、‘救’古字通也。”
通“傲(慠)”,傲慢,骄傲。按:清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“敖,经传多借‘敖’为‘倨傲’字。”按:《尔雅·释言》:“敖,傲也。”《广雅·释言》:“敖,妄也。”清王念孙疏证:“亦作‘傲’。” 《诗经·邶风·终风》:“谑浪笑敖,中心是悼。”毛传:“言戏谑不敬。”疏
通“殿”,殿後。按:“殿”为“臀”之省文。“臀”、“敦”音同,故得通借。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屯部》:“敦,叚(假)借为‘臀’。” 《逸周书·武顺解》:“一卒居後曰敦。”注:“敦犹殿。军後曰殿。”按:清朱骏声云:“‘敦’借为‘殿’,实为‘臀’。”按
通“疲”(或曰通“惫”),疲败,疲极。 《左传》襄公九年:“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人。”注:“敝,罢(疲)也。罢音皮。”按:《说文》引作“疲”,云:“劳也。”《黄帝内经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體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”注:“敝,疲敝也
通“警”,警戒;警惕。按:《释名·释言语》:“敬,警也。” 《诗经·大雅·常武》:“既敬既戒,惠此南国。”汉郑玄笺:“‘敬’之言‘警’也,警戒六军之众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下卿進曰:‘敬戒无怠,庆者在堂,吊者在闾。’”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汉简:“凡守,谨中如
1.通“弊”、“”,弊病;害处。 《周易·井》:“甕敝漏。”《诗经·郑风·缁衣》:“敝予又改为兮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敝,本作‘弊’。”又《齐风·敝笱》序同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冠而敝之。”《尹文子·大道(下)》:“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,而惟曰
1.通“淳”。按:《集韵·准韵》:“淳,布帛幅度也,或作‘敦’。”清高翔麟《说文字通》卷三:“敦,通‘淳’,音准。” 《周礼·天官·内宰》:“出其度量淳制。”汉郑玄注:“故书‘淳’为‘敦’。”林子春读为‘纯’。纯谓幅广也,制谓匹长也。”《荀子·君道》:“
1.通“求”。 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以求地中。”注:“故书‘求’为‘救’,杜子春云:‘救当为求。’” 2.通“逑”。 《说文·辵部》:“逑,敛聚也。 《虞书》曰:‘ 逑孱功。’”而《人部》又引作“ 救功”。
1.通“珓”,占卜用具。 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·秋分》:“掷教於社神,以占来岁丰俭。或折竹以卜,教以桐为之,形如小蛤。” 2.通“叫”。 元本《看钱奴》剧一折〔那吒令〕曲:“前世裏狡猾,今世裏教化。”《灰阑记》剧一折搽旦白:“怎么我家解典库门首,立著个教
通“黾”、“勉”,奋勉,勤勉,努力。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又《述而》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”清刘宝楠正义:“敏,勉也。言黾勉以求之者也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人道敏政,地道敏树。”汉郑玄注:“敏,犹勉也。”《汉书·东方
通“交”,交往,交友。 《墨子·非攻(下)》:“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。”清孙诒让间诂:“效,读为‘交’,同声叚(假)借字。信交,谓相交以信。”又:“以此效大国,则小国之君说(悦)。”间诂同。
1.通“惝”,模糊,不真切;又神情捉摸不定。敞网(罔)、敞,即“惝怳”(或“怅惘”),失意貌。 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载其《大人赋》:“视眩泯而亡(无)见兮,听敞怳而亡(无)闻。”注:“惝怳,耳不谛也。”又《外戚传》:“寝淫敞寂兮无音。”(按:《史记》作“惝怳”。)
通“感”。 《敦煌变文集· 山远公话》:“道安开讲,敢得天花乱坠,乐味花香,敢得五色雲现,人更转多无数听众,踏破讲筵,开启不得。”又:“不知道安是何似生?敢得听众如雲,施利若雨。”又《捉季布传文》:“须臾敢得动精神。”冯沅君曰:“(敢)疑为‘感’之误。”
通“校”,校核,检校;考核,考查。按:《广雅·释言》:“效,考也。”清王念孙疏证:“效之言校也。”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子部》:“效,叚(假)借为‘校’。” 《尚书·梓材》:“王其效邦君,越御事。”《庄子·列禦寇》:“彼将任我以事,而效我以功。”唐成玄
通“辜”,罪恶;过错。 《周易·繫辞(下)》:“又明於忧患与故。”于省吾新证:“故,应读作‘辜’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故旧无大故,则不弃也。无求备於一人。”宋 朱熹集注:“大故,谓恶逆。”《吕氏春秋·行论》:“亲帅士民以讨其故。”陈奇猷校释引谭戒甫曰:“
1.通“正”,公正;正直。 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我好静而民自正。”遂州《龙兴观碑》“正”作“政”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下》:“廉政而长久,其行何也?”《文
1.通“固”,固然;固有,本来;必然。按: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卷四:“故,犹固;本也;自也。” 《周易·繫辞(下)》:“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臣以王为已知之矣,王故尚未之知耶?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义帝虽无功,故当分其地而王之。”(按:
通“饬”,整饬,整理,整治;严整;正,严正。按:《广雅·释诂(二)》:“敕,理也。” 《周易·噬嗑》:“先王以明罚敕法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楚茨》:“既匡既敕。”毛传:“敕,固也。”按:《小尔雅·广言》:“敕,正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敕,理也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
1.通“古”,古代。 《管子·侈靡》:“是故之时,陈财之道,可以行今也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清王引之:“故,读为‘古’。”战国楚宋玉《招魂》:“酌饮尽欢,乐先故些。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陈婴母谓婴曰:‘吾为乃家妇,闻先故未曾贵,今暴得大名,不祥。’” 2.通“诂
通“侮”。 《毛公鼎》:“迺敄鳏寡。”《父年卣》:“勿敄鳏寡。”
通“若”,如果。按:“故”、“若”为鱼部叠韵字。或谓“故”通“如”,如果。 《战国策·赵策(一)》:“虎将即禽,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鬥,而罢(疲)而妇死於虎。故使禽知虎之即己,决不相鬥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制乐》:“文王曰:‘不可。夫天之见妖也,以罚有罪也,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