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“校”,校核,检校;考核,考查。按:《广雅·释言》:“效,考也。”清王念孙疏证:“效之言校也。”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子部》:“效,叚(假)借为‘校’。” 《尚书·梓材》:“王其效邦君,越御事。”《庄子·列禦寇》:“彼将任我以事,而效我以功。”唐成玄
通“辜”,罪恶;过错。 《周易·繫辞(下)》:“又明於忧患与故。”于省吾新证:“故,应读作‘辜’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故旧无大故,则不弃也。无求备於一人。”宋 朱熹集注:“大故,谓恶逆。”《吕氏春秋·行论》:“亲帅士民以讨其故。”陈奇猷校释引谭戒甫曰:“
1.通“正”,公正;正直。 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我好静而民自正。”遂州《龙兴观碑》“正”作“政”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下》:“廉政而长久,其行何也?”《文
1.通“固”,固然;固有,本来;必然。按: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卷四:“故,犹固;本也;自也。” 《周易·繫辞(下)》:“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臣以王为已知之矣,王故尚未之知耶?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义帝虽无功,故当分其地而王之。”(按:
通“饬”,整饬,整理,整治;严整;正,严正。按:《广雅·释诂(二)》:“敕,理也。” 《周易·噬嗑》:“先王以明罚敕法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楚茨》:“既匡既敕。”毛传:“敕,固也。”按:《小尔雅·广言》:“敕,正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敕,理也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
1.通“古”,古代。 《管子·侈靡》:“是故之时,陈财之道,可以行今也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清王引之:“故,读为‘古’。”战国楚宋玉《招魂》:“酌饮尽欢,乐先故些。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陈婴母谓婴曰:‘吾为乃家妇,闻先故未曾贵,今暴得大名,不祥。’” 2.通“诂
通“侮”。 《毛公鼎》:“迺敄鳏寡。”《父年卣》:“勿敄鳏寡。”
通“若”,如果。按:“故”、“若”为鱼部叠韵字。或谓“故”通“如”,如果。 《战国策·赵策(一)》:“虎将即禽,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鬥,而罢(疲)而妇死於虎。故使禽知虎之即己,决不相鬥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制乐》:“文王曰:‘不可。夫天之见妖也,以罚有罪也,我
1.通“方”,当(正当……时候)。 《管子·小问》:“桓公放春三月观於野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洪颐煊云:“放,古字通作‘方’。”又引尹桐阳云:“放,方也,当也。” 2.通“方”。按:《说文》:“方,併船也。”《集韵·阳韵》引之,谓:“亦作‘放’。”按:清朱骏声《说
通“交”,交往,交友。 《墨子·非攻(下)》:“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。”清孙诒让间诂:“效,读为‘交’,同声叚(假)借字。信交,谓相交以信。”又:“以此效大国,则小国之君说(悦)。”间诂同。
通“止”。按:“政”通“正”,“正”又通“止”,故“政”可通“止”。或曰“政”通“祇”,只。 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:“殷凯病困,看人政见半面。”《宋书》卷四十二:“于吾何有,政恐匈奴轻汉耳。”
通“整”,整顿。 《敦煌变文集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》:“良久而死,复乃重甦,两手按地,起来,政顿衣裳,腾空往至世尊之处。”
1.通“征”,征伐,讨伐。 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择其沉乱者而先政之。” 2.通“征”,征税,征赋,征兵(役)。按:“征”或作“徵”。按:《集韵·清韵》:“政,赋也。……通作‘征’。”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鼎部》:“政,叚(假)借为‘征’。” 《周礼·地官·均人
1.通“勃”,盛貌。 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阳阳,唯德是行。 养长化育,万物蕃昌。”《梁书·钟嵘传》载其《诗品·序》:“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,尔复兴,踵武前王,风流未沫。” 2.通“”。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(郭头之山)其中多马。”清 毕沅校正:“张骏《山
通“拔”,拔除。 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夫疾风木而不能拔毛髮。”汉高诱注:“,亦‘拔’也。”
通“妨”,妨害。 《管子·度地》:“当夏三月……不利作土功之事放农焉。利皆耗十分之五,土功不成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清俞樾云:“放,读为‘妨’。《礼记·月令篇》:‘毋发令而待,而妨神农之事也。’即其义。”
通“侎”、“弭”,安抚,安定(参看《说文》)。 《尚书·洛诰》:“四方迪乱,未定於宗礼,亦未克敉公功。”孔传:“亦未能抚顺公之大功。”郑注:“敉,安也。”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繫年要录》卷九:建炎元年九月,“今两河虽未敉宁,犹一手臂之不伸也。”清王夫之《读通
1.通“仿”,相仿。 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有人治道若相放,可不可,然不然。”《史记·酷吏列传·杜周》:“其治与(减)宣相放,然重迟,外宽,内深次(至)骨。” 2.通“仿(倣)”,仿效,仿照,模仿。按:《广雅·释诂(三)》:“放,效也。” 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,帝尧曰
通“覽”,看;观赏。 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欲为人之国者,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患者也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揽,本亦作‘览’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韩擒虎话本》:“但衾虎虽在幼年,也曾博揽亡父兵书。”元黄溍《游雲黄山》诗:“久之雲埃豁,秀色坐可揽。”《徐
通“欑”,停放棺木,暂时不葬;舊称帝王、帝后暂殡之所为欑宫。按:攒,《广韵》在玩切,今音cuan。《字
通“倚”。 唐刘禹锡《和宣武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》诗:“攲枕闲着知自適,含毫朗咏与谁同。”金元好问《读书山月夕二首》诗:“攲枕聽鸣蛙。”元马致远《水仙子》曲:“况兼萧(潇)洒忒孤悽,闷闷恹恹把珊枕攲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三回:“(美猴王)攲在铁板桥边松阴之下
通“守”。 宋本《管子·国蓄》:“彼人君收其本委谨。”今本“收”作“守”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意气宣通,无所束缚,不可收也。”汉高诱注:“收,守。”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:“收拙里闾。”
通“鑽”。按:攒,《集韵》祖官切,平声,桓韵;今音zuan。 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柤梨曰攒之。”唐孔颖达疏:“恐有虫,一一攒看其虫孔也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攒,本又作‘鑽’。”《韩非子·用人》:“望表而动,随绳而斫,因攒而缝。”《水经注·温水》引竺芝《扶
1.通“枝”,枝条,枝幹。 《诗经·卫风·芄兰》:“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”毛传:“支,枝同。”(按:《说范·修文》引“支”作“枝。”)又《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。”(按:《左传》庄公六年引作“本枝”。)《礼记·曲礼(上)》:“支子不祭。”按:《仪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