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“侎”、“弭”,安抚,安定(参看《说文》)。 《尚书·洛诰》:“四方迪乱,未定於宗礼,亦未克敉公功。”孔传:“亦未能抚顺公之大功。”郑注:“敉,安也。”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繫年要录》卷九:建炎元年九月,“今两河虽未敉宁,犹一手臂之不伸也。”清王夫之《读通
1.通“仿”,相仿。 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有人治道若相放,可不可,然不然。”《史记·酷吏列传·杜周》:“其治与(减)宣相放,然重迟,外宽,内深次(至)骨。” 2.通“仿(倣)”,仿效,仿照,模仿。按:《广雅·释诂(三)》:“放,效也。” 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,帝尧曰
1.通“工”,精致坚固。 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:“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。” 2.通“工”,擅长某项工作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攻,善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工,巧也。”按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丰部》:“攻,叚(假)借为‘工’。” 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:“苏厉谓周
通“劙”,分割;散开。 《荀子·赋》:“忽兮其极之远也,攭兮其相逐而反也。”唐杨倞注:“攭兮,分判貌。言云……或分散相逐而还于山也。”
通“覽”,看;观赏。 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欲为人之国者,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患者也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揽,本亦作‘览’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韩擒虎话本》:“但衾虎虽在幼年,也曾博揽亡父兵书。”元黄溍《游雲黄山》诗:“久之雲埃豁,秀色坐可揽。”《徐
通“欑”,停放棺木,暂时不葬;舊称帝王、帝后暂殡之所为欑宫。按:攒,《广韵》在玩切,今音cuan。《字
通“倚”。 唐刘禹锡《和宣武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》诗:“攲枕闲着知自適,含毫朗咏与谁同。”金元好问《读书山月夕二首》诗:“攲枕聽鸣蛙。”元马致远《水仙子》曲:“况兼萧(潇)洒忒孤悽,闷闷恹恹把珊枕攲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三回:“(美猴王)攲在铁板桥边松阴之下
通“守”。 宋本《管子·国蓄》:“彼人君收其本委谨。”今本“收”作“守”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意气宣通,无所束缚,不可收也。”汉高诱注:“收,守。”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:“收拙里闾。”
通“鑽”。按:攒,《集韵》祖官切,平声,桓韵;今音zuan。 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柤梨曰攒之。”唐孔颖达疏:“恐有虫,一一攒看其虫孔也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攒,本又作‘鑽’。”《韩非子·用人》:“望表而动,随绳而斫,因攒而缝。”《水经注·温水》引竺芝《扶
1.通“枝”,枝条,枝幹。 《诗经·卫风·芄兰》:“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”毛传:“支,枝同。”(按:《说范·修文》引“支”作“枝。”)又《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。”(按:《左传》庄公六年引作“本枝”。)《礼记·曲礼(上)》:“支子不祭。”按:《仪礼
1.通“悠”,长远,长久。 汉冀州从事张袁碑:“令德攸兮宣重光仕郡州兮迪民康。”(《隶释》八)《汉书·两越传赞》:“攸攸外寓,闽越、东瓯。” 2.通“悠”,悠忽,虚耗光阴而不振作貌。 《墨子·尚贤(下)》:“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,沮以(其)为善。”
通“”,不正,倾倒不平。 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,有攲器焉。”汉陆贾《新语·怀虑》:“故管仲相桓公,诎(屈)节事君,专心一意,身无境外之交,心无攲斜之虑。”唐元结《右溪记》:“攲嵌盘曲,不可名状。”
通“计”,计算。 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燕支地计众,不与齐均也。”按:“支”、“计”互文见义。《後汉书·窦憲传》:“士有怀琬琰以就煨尘者,亦何可支哉!”注:“支,計也。亦何可计,言其多也。”
通“由”,用。 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:“淮夷攸服。”